環境.呼吸.心.
我開車很忌諱一件事: 前面或旁邊的車子搖下車窗丟垃圾!!! 每每看到這種事, 我就想變成路霸, 下車打人. 為甚麼不能等到下車才把垃圾丟進垃圾桶??? 就只是一張面紙, 或一個塑膠袋, 有那麼急嗎? 我不能理解. 記得唸大學的時候, 教授舉了一個例子: 一個父親要把整袋的紅毛丹殼拋出車窗外. 孩子說爸爸, 不可以隨地丟垃圾. 父親說沒關係, 沒有警察, 就把整袋垃圾拋出去了. 語畢, 全班哄堂大笑. 快10年, 同樣的事情還在發生, 絲毫沒有要減少的跡象. 所以, 現在是想怎樣? 國家(似乎)要進步, 但公民意識卻沒有加強.
#############
我到日本, 一項最讓我驚嘆不已的事情, 就是他們河流的清潔度. 幾乎每一條河流都是清澈見底. 雖然我也看到有一些垃圾, 但是是少之又少的. 站在橋上往下望, 看著潺潺的流水, 鱼兒在鵝卵石河床遄游, 心境也寧靜不少.
反觀我們, 政府花了許多錢挖掘垃圾, 加寬河床; 多少年了, 還是一雨便成災. 路過國內大小河流, 幾乎都是黑黑/黃黃的河水.當然這和兩地地理環境不無關係. 日本的河床多是砂石, 大馬的河床則是泥土居多. 但是, 那些垃圾, 惡臭和油污怎麼解釋?
#############
我喜愛的建築師,安藤忠雄大師在一次訪談中,說明了自然環境與建築互存的概念.他說建築肯定會產生砍伐, 所以在建築/環境破壞的同時, 他也會栽種回植物, 意義是綠化多於美化. 他說: “每一個人種一棵樹,那我們的後代才能夠享有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.”
他深深明白大自然環境與建築物的密切關係, 所以在他的各個建築, 都可以窺看到大自然的元素–水, 光, 影. 比方說 ‘光之教堂’採自然光讓教堂內顯現莊嚴的十字. 比方說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, 表面上看到是一個圓圓的荷花池, 沿著水池中間的樓梯往下走, 才是寺院的所在. 他說: “大自然是會呼吸的,建築物是不會呼吸的.我要與環境結合,建造會呼吸的建築物.”
反觀, 我們只會一昧砍伐, 進行建設, 結果卻建出品質低微的建築. 漏水的, 崩裂的, 內部操作系統失靈的, 應有盡有. 城市內的landscaping又不是美哦, 但這又和審美觀相關了, 這裡不贅提.
小時候讀書常讀到 ‘我國馬來西亞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’. 可是我們都聽過敗家子二世祖敗完家產的故事, 幾時這會變成我們國家的命運?
##############
日復一日, 年復一年, 煙霧依然來襲. 這邊廂, 有人說: “一年一度煙霧的季節又來臨了. 某地的可見度是若干若干. 請大家戴面罩, 多喝水.”那邊廂, 有人說: “瞎說, 煙霧哪有季節性的? 這根本不是天災, 不能說是有季節性.” 哦, 我們都知道不是天災, 那意思是不是說是可以避免的呢? 為甚麼時至今天2007年, 我們還是每年謾罵, 每年呼吸大量微塵顆粒呢? 來, 誰要來解釋一下?!! 結果, 有人站出來說: “歹勢, 我對煙霧事件沒有feel.”
##############
巴西6月飄雪, 倫敦水災, 地球暖化不再是未來, 電影般的情節正活生生上映在現在. 天氣一熱, 溫度就極度飆升仿如沙漠; 一下雨, well, 我們都知道, 洪流澤國再現.
室內人造的清涼, 造就了室外多餘的溫度. 但, 有多少個人會無私不開冷氣呢? 公共廁所裡頭, 水龍頭水源源不絕空流, 沒有人會自動關掉因為不是我的家, 所以不用管. 女廁所我不清楚, 男廁的先生們, 你的手有那麼大嗎, 需不需要用三五張近乎A4尺寸的紙張擦手? 台北誠品西門店的廁所里, 寫說: “少用一張紙, 就少砍一棵樹.” 可是我們這裡, 就算寫了, 看官們只是冷笑一聲, 順便扯多兩張紙吧.
##############
Anya Hindmarch的環保包 “I am not a plastic bag”在各大城市鬧得沸反盈天. 唉駛乜0甘辛苦唧. 要環保, 何必名牌, 身體力行就可以了,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版本的“I am not a plastic bag”! 如果拿到塑膠袋, 也儘量一用再用, 讓它不至於用一次就丟掉, 更萬萬不能亂丟ok.
看看其他博客怎麼說.
http://memolynn.blogspot.com/2007/07/blog-post_06.html
http://u020973.blogspot.com/
http://anthonyteo.blogspot.com/2007/07/i-am-not-plastic-bag.html
##############
還是從心開始吧.
就像我們只有一條生命, 我們也只有一個地球.
對不起, 沒有甚麼是理所當然不勞而獲的. 無須辦甚麼演唱會, 只要每個人能夠用心想想, 我們種下的前因會為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帶來甚麼樣的後果, 那可能你從今天開始就會有多一點環保意識. 這是我送給你的生日禮物, 共勉之.
#############
我到日本, 一項最讓我驚嘆不已的事情, 就是他們河流的清潔度. 幾乎每一條河流都是清澈見底. 雖然我也看到有一些垃圾, 但是是少之又少的. 站在橋上往下望, 看著潺潺的流水, 鱼兒在鵝卵石河床遄游, 心境也寧靜不少.
反觀我們, 政府花了許多錢挖掘垃圾, 加寬河床; 多少年了, 還是一雨便成災. 路過國內大小河流, 幾乎都是黑黑/黃黃的河水.當然這和兩地地理環境不無關係. 日本的河床多是砂石, 大馬的河床則是泥土居多. 但是, 那些垃圾, 惡臭和油污怎麼解釋?
#############
我喜愛的建築師,安藤忠雄大師在一次訪談中,說明了自然環境與建築互存的概念.他說建築肯定會產生砍伐, 所以在建築/環境破壞的同時, 他也會栽種回植物, 意義是綠化多於美化. 他說: “每一個人種一棵樹,那我們的後代才能夠享有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.”
他深深明白大自然環境與建築物的密切關係, 所以在他的各個建築, 都可以窺看到大自然的元素–水, 光, 影. 比方說 ‘光之教堂’採自然光讓教堂內顯現莊嚴的十字. 比方說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, 表面上看到是一個圓圓的荷花池, 沿著水池中間的樓梯往下走, 才是寺院的所在. 他說: “大自然是會呼吸的,建築物是不會呼吸的.我要與環境結合,建造會呼吸的建築物.”
反觀, 我們只會一昧砍伐, 進行建設, 結果卻建出品質低微的建築. 漏水的, 崩裂的, 內部操作系統失靈的, 應有盡有. 城市內的landscaping又不是美哦, 但這又和審美觀相關了, 這裡不贅提.
小時候讀書常讀到 ‘我國馬來西亞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’. 可是我們都聽過敗家子二世祖敗完家產的故事, 幾時這會變成我們國家的命運?
##############
日復一日, 年復一年, 煙霧依然來襲. 這邊廂, 有人說: “一年一度煙霧的季節又來臨了. 某地的可見度是若干若干. 請大家戴面罩, 多喝水.”那邊廂, 有人說: “瞎說, 煙霧哪有季節性的? 這根本不是天災, 不能說是有季節性.” 哦, 我們都知道不是天災, 那意思是不是說是可以避免的呢? 為甚麼時至今天2007年, 我們還是每年謾罵, 每年呼吸大量微塵顆粒呢? 來, 誰要來解釋一下?!! 結果, 有人站出來說: “歹勢, 我對煙霧事件沒有feel.”
##############
巴西6月飄雪, 倫敦水災, 地球暖化不再是未來, 電影般的情節正活生生上映在現在. 天氣一熱, 溫度就極度飆升仿如沙漠; 一下雨, well, 我們都知道, 洪流澤國再現.
室內人造的清涼, 造就了室外多餘的溫度. 但, 有多少個人會無私不開冷氣呢? 公共廁所裡頭, 水龍頭水源源不絕空流, 沒有人會自動關掉因為不是我的家, 所以不用管. 女廁所我不清楚, 男廁的先生們, 你的手有那麼大嗎, 需不需要用三五張近乎A4尺寸的紙張擦手? 台北誠品西門店的廁所里, 寫說: “少用一張紙, 就少砍一棵樹.” 可是我們這裡, 就算寫了, 看官們只是冷笑一聲, 順便扯多兩張紙吧.
##############
Anya Hindmarch的環保包 “I am not a plastic bag”在各大城市鬧得沸反盈天. 唉駛乜0甘辛苦唧. 要環保, 何必名牌, 身體力行就可以了,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版本的“I am not a plastic bag”! 如果拿到塑膠袋, 也儘量一用再用, 讓它不至於用一次就丟掉, 更萬萬不能亂丟ok.
看看其他博客怎麼說.
http://memolynn.blogspot.com/2007/07/blog-post_06.html
http://u020973.blogspot.com/
http://anthonyteo.blogspot.com/2007/07/i-am-not-plastic-bag.html
##############
還是從心開始吧.
就像我們只有一條生命, 我們也只有一個地球.
對不起, 沒有甚麼是理所當然不勞而獲的. 無須辦甚麼演唱會, 只要每個人能夠用心想想, 我們種下的前因會為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帶來甚麼樣的後果, 那可能你從今天開始就會有多一點環保意識. 這是我送給你的生日禮物, 共勉之.
Comments
我先來歡呼,現在,回去仔細閲讀.....:)
很高兴听到副教育部长终于敢敢致信联合国求助了。
希望有一天,大马真会出现有始以来第一位华人首相。 但是他/她肯定是熟读可兰经的伟人。
咱们拭目以待。
我覺得在馬來西亞,人民的環保意識直達負數。我試過在超市買東西,因自備購物袋所以謝絕膠袋,結果那豬頭收銀員瞪大眼睛看着我,問:“bagaimana u angkat ah?" 在香港,很多超市那收銀的aunty至少會說一句:“多謝支持環保。”
馬來西亞的環保教育,好像還未開始,搖下車窗丟垃圾的人,比比皆是。也好像沒有多少人在家裏,懂得垃圾分類,然後送去資源回收。想借這裡告訴大家:
大馬慈濟功德會在各國不同據點,每兩個星期有一次的資源回收行動。大家在家裏平日把可循環再用的東西如牛奶/面紙/包裝盒、鋁罐等清理收集好,送去慈濟據點,他們的義工接收以后,會拿去賣,得到的錢,悉數用來行善。既可行善,又可環保,我覺得這是最有意義又不特別花錢的善舉。至於詳情,大家上慈濟的網頁查詢吧!(用google是不用教的啦!)
98年我第一次踏足悉尼,驚覺他們當時已經開始用紙袋代替膠袋了。用紙袋,如果買的東西多,攜帶上絕對不方便(不能提),這樣一來,人們便會乖乖自備購物袋。很好的良性循環。此情此景,在大馬,也許要多等個20年。
我喜歡你說的這句:
小時候讀書常讀到 ‘我國馬來西亞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’. 可是我們都聽過敗家子二世祖敗完家產的故事, 幾時這會變成我們國家的命運?
我也長篇大論一番,跟你一樣,希望大家,坐言起行......
;)
环保,就从我们先做起吧!
你知道其實安藤忠雄也說過:"基督教也好,佛教也好,伊斯籣教也好,要傳達的東西都是一樣的,只是形式不同而已." 我是覺得不管甚麼宗教, 國家領導人要有智慧和愛心.
agnes,
你是超級大粉絲了嗎現在? 哈哈哈.
國人的環保/公民意識是很低的. 連公共設施都不懂的保護, 甭談環境保護.
你說的這番話, 希望其他更多朋友可以看到.
藍玫瑰和珂拉小姐,
你們都很乖, 老師給2顆星 (又來了又來了).
王子向你敬礼!!
虽然道理很简单,可身体力行的人却很少。
个人觉得最荒谬的是ANYA HINDMARCH,所谓I AM NOT PLASTIC BAG.对不起,个人鄙视这样的包及用这包的人。(抱歉,当中如有用此包包的人)
7.7LIVE EARTH演唱会,也许对于一些人还是有些深思吧(起码我有朋友是这样认为的)不过,有点SEASONC说的对,日本人是很有环保意识。(证明他们的环保教育做的成功)据说这场演唱会日本所制造的垃圾是最少的,而且很多人会自动自发的清理及分配垃圾。反观,伦敦那场是制造最多垃圾的。
环保其实还是要从教育开始。也许我们的上一代不清楚当中的利害问题,不过做为这一代的我们,是不是应该少用,少丢,少吃呢?
老師,我也要星的獎勵......
排华事件不能重演。民族文化互相认同和尊重才能真正达成和谐的社会同步进展。。。
我国是无法像新加坡那样的政策实行的。即使兜一个大弯,迟早也会到达。
嗯,我现在的看法挺乐观了。新时代来临了
然后,日本他们必需要将垃圾分类至少3到11种,如果那一家没有做到如此地步,就会被其它邻居所指责,甚至也有人主动做垃圾分类督察员。
大马呢?不要说什么乱丢垃圾的行为,连最基本的乱烧垃圾都不懂是非常愚昧的行为,公共电话有哪一个可以用的?wangsa maju那个电车站一个晚上后墙壁就那么多粗鲁的字眼,巴士后面一大对不雅观的图画,又有谁管呢?
大马,我给你再好的东西也没有用,因为你不会用!
,回去再好好给comment呵!
生日快乐!
^-^
Happy Birthday, and buy yourself a xsproject bag then? http://xscatalog.blogspot.com/
love,
zeepei
一个眼睛闭起来 可能会舒服点~这是一般大家的做法~
最基本的爱国表现,先从不乱丢垃圾开始吧!
公民意识,逐渐灭亡。
悲哀~
你看.. "名牌環保手提袋" 事件你就知道啦.
justin,
老師本來就是環保大使, 我的專科哦.
agnes,
5顆星, 寫醬長.
琦子,
同意你的說法.
Iceace,
我們的教育制度唔掂囉.
佩盈,
謝謝你和劍峰的陪伴慶生.
kakak zeepei,
awak beli utk saya la hahaha.
耀華,
這篇是我在盡我的社會責任.
阿平弟,
沒有靈魂的吶喊, 就是落得如此的下場. 到底誰最不愛國? 不言而喻.
偉倫,
我知道.
bearyip,
咪係, 暈一陣啊真係.
夏娃,
就是講啦!
可是回想起來,台北機場的冷氣也沒環保到那裡去.台北機場的冷氣是冷到可以的!尤其是早上的班機,你會在室內冷到直打哆嗦!在提醒別人少用紙張之於,是不是可以在標籤之外做出一些同樣實際的環保行動呢?
不過至少,台灣真的有做到垃圾分類吧...這真的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.我目前在馬來西亞看到的垃圾分類箱,很湊巧的,都是在觀光區比較多.是不是我們想要證明什麼?還是他們認為"觀光客"有比我們更迫切需要垃圾分類?
我看啊, 在觀光區放置垃圾分類箱不外乎是讓外國人覺得我們有文明, 假道學, 唓!
http://www.treehugger.com/about/
thank you for the compliment. if i haev time and opportunity, of coz i would love to write something on environmental issues.
do visit more often.